成長的缺憾
鄧萃雯生於1966年,在一個破碎家庭成長,年輕的父母不懂得照顧她,她自小就跟爺爺奶奶住。五歲時,父母到爺爺家看她,但他們卻吵架起來,從此她再無機會跟父母一起住,因為他們之後便離了婚。那年代離婚是羞愧的,小小年紀的雯女當然搞不清箇中的原由,她很想乖,以至能令別人接納她,可惜連同學的父母們因為她父母離婚的事,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跟她玩。回到家裡,雖然雯女有叔叔 、姑姐疼,但她依然覺得寄人籬下。
她爺爺奶奶曾對她說:『你再不聽話就走人!』她沒地方可去,唯有逆來順受,覺得自己好可憐!生活得不快樂,她也試過打電話給爸爸,說:「我想跟著你住呀!」可是,電話聽筒的另一端,卻傳來了嬰孩的哭聲,原來爸爸早已有了第二個家。連唯一的後盾也沒有了。
她渴想離開苦境
抑壓的情緒,使她萌生了一個念頭:「將來有羽有翼,一定走人!」看報紙,知道明星經常要通宵,但她不介意,因為渴想儘快離開令她苦惱的家!中五畢業後,她投考無線無線藝員訓練班,結果順利入行。跳進另一個圈子,饑渴地尋找著夢寐以求的獨立自主,誰知這個地方更不安全。
她以為自己夠強壯,但年輕的她不懂待人處事,面對陌生的環境,唯有一路走,一路撞。跟著遊戲規則,公司說做什麼就做什麼,開不開心都這樣。另一方面,她小時候是不准去夜街的,入到娛樂圈就直奔夜娛。她最喜歡去迪士高(Disco),直玩到癲狂……事實連她也測不透自己的內心世界。
迷戀愛情
她女校出身,入到訓練班,見到男仔覺得新鮮好奇,好快就拍拖。二十歲開始第二段感情,對方集爸爸 、朋友、老師於一身,大她十年,所以給她一份安全感。出道一年後,她的爺爺奶奶去世了,從此再無束縛,正是她想怎樣就怎樣!
她笑說:「我是戀愛狂,好喜歡盧巧音的《喜歡戀愛》,說中了我心事,『誰人都可愛,誰也可不愛』,我只喜歡感覺……已忘記很多段感情,但樣式都一樣:「喜歡→沒感覺→不喜歡」。『感覺走了,為他做什麼呀?見都不想見,不要對我這樣好!』」也試過走到另一極端:「當你喜歡一個人,好想跟他一起,投放好多愛,但對方給不到這樣多愛,他愈少找我,我就愈挫折。」
一巴掌打醒
30歲是她的轉捩點,當時心裡有聲音對她說:『你走夠了嗎?!』於是去參加「藝人之家」的聚會,剛巧講題是「迷戀」:牧師講感情,提醒大家不可讓童年陰影影響著,原來她童年缺乏愛,有人給她少少愛,就當水泡緊緊抓著,她還以為是熱情。聖經說『愛是恆久忍耐』,但一遇到問題她就想儘快了結,連解決都不想……這篇道好像揭開了她內心的謎底——她是受童年陰影的枷鎖所綑綁著!
1998年,她的事業經濟同樣陷入人生最低潮。「奶奶常教我積少成多,但掙錢愈多愈迷失。想買一間住不爛的屋,但根本買不起。掙到些錢,又驕傲,看不起所拍的片;為平衡心情, 就去買名牌、揮霍,身邊全是酒肉朋友。」她說,一連串的挫折與經歷﹝包括96/97年買樓後變負資產﹞,終把她一巴掌打醒了。
神是良伴
她小學三年班已接觸主日學,神亦成為她的良伴。幼時無人給她撒嬌,祂就一直安撫她:『你可以獨立的!』入到娛樂圈,紙醉金迷的生活漸漸遠離 神,但身邊總有天使,當她想走歪路時, 祂就提醒她:『這些不適合你的,你不會快樂!』;當她遇到困難,祂就顯大能幫助她;當她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,覺得不配有更好的,祂卻安慰她:『不緊要,個個都會迷失,只要知錯肯改過便好了。』」有時她好像跌到焦頭爛額,但她心中的信仰給她力量,讓她可以重新開始。
她在缺愛的環境成長,長大後想跳入另一個環境找愛。因再不能找到另一個爸媽,所以她便尋找愛情……最終發現,愛情不是最傷她的,而是她很需要一份真誠的愛。她終於明白原生家庭給她什麼,已是無法改變,但她可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幸福,但這幸福要由原諒家人開始,因為她的父母以至祖父母其實都不想苦待她的,只是他們也有自身的擔子和問題!如果她不選擇原諒,那沉重的包袱就要永遠背著,她永遠也不會幸福的!
幸福似是抽象,但卻是一個選擇,行盡了自由放任的路後,鄧萃雯形容自己像海綿一樣,對人生感受很深。2004年4月,她受洗加入教會,在浸池中大喊一聲「我非常願意」,決意把生命的主權,交給自小陪伴她左右的良伴——耶穌!
參考:
鄧萃雯的見證
生命中的A貨
鄧萃雯見證:反璞歸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